第3章信息障碍及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通用技术可以选择作为未来可访问性扩展,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都可以作为残障人士使用的辅助技术,只是需要寻找更加完善的接口。
一些信息产品根据用户的需求、自身的发展需要,融入很多通用性设计方法,前文中的数字键盘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们用的普通标准键盘也有类似的设计,凸起点在F键和J键上,如图31所示。
图31标准键盘用于定位的凸起点
另外一种让残障人士接收信息的方法是: 开发特殊的服务或设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残障人士可以快速适应学习。但缺点是: 成本比较高,且适用范围有限。
比如,西方电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让听力、语言障碍人士也能使用电话设备,采用了TTY/TDD(Teletype Writer/Tele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the Deaf)的方法,这种技术包括一个输入设备,可以把输入的内容发送给计算机或打印机,完成“拨打”电话的过程,而“听”电话的过程,是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人工延迟接收服务,将文字打出来,以特别的电信协议发送到电话打印机的过程,如图32所示。这种方法通过特别的服务让听力障碍人士也能使用电话,但是成本比较高昂,使用者需要额外的一大笔开销,并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会引入这类服务,我国电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引入这类服务。
图32TTY/TDD设备
随着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真正让信息无障碍理念走进残障人士的生活,通过互联网、电脑、软硬件,残障人士不再是被孤立的个体和群体了,他们有机会使用相同的介质,学习相同的知识,完成相同的工作,这是互联网带给他们的便利,也是信息无障碍技术的转折点——不再是特殊设备或者特殊服务。
3.1互联网和移动设备
正如前文所说: 障碍并非是残障人士特有的问题。信息在传递通信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障碍问题,有些障碍是人的感官问题,如听不见、看不见各类信息; 有些障碍是信息传递和通信的特质问题,如信息内容的格式。
说到信息传递和通信,读者一定会想到互联网和移动设备。
可能大多数人都了解,现在的“互联网”是一个泛称,互联网准确的含义是Internet,即因特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互相联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联,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被称为互联网。
因特网本身是一系列通用传输协议,而真正让内容呈现和展示的是万维网,万维网是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它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之一,实际上,无论对于普通人,还是残障人士,万维网都是让信息达成连通的主要承载体。
万维网的语义化和超文本形态,极大地提高了辅助技术的接入性。用户代理通过理解语义化的超文本语言,呈现互联网内容,而辅助技术和用户代理的原理相似,这也意味着残障人士可以通过辅助工具更好地接收互联网信息,这是信息无障碍的一个大的跨越。
但是,万维网的开放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开发者自由发挥想象力,开发大量的非标准化、较新的语义标签,以及各类互联网展示技术,这些技术有着很好的视觉展示,但是对于滞后开发的辅助技术来说,消化、运用、兼容这些技术则需要很长时间。
另一个主要承载体是移动设备,就像万维网让互联网内容呈现和展示的方法,移动设备是移动通信服务的呈现。
当前的移动通信已经无所不在了,根据国际电联预估,蜂窝移动设备的签约量已经超过全球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使用移动电话。残疾人士、老年人因为电信服务或设备缺少必要的无障碍功能,使用困难甚至不能使用。对于移动服务提供商、制造商和智能手机应用开发商,开发相应的服务还是很大的挑战。
而另一方面,移动设备的无障碍技术逐渐成熟。屏幕阅读器能够让移动设备对全盲、低视力人士更加方便地使用; 视觉或振动警告、转接服务和助听器兼容设备让移动电话对聋哑人和听觉障碍人士更友好; 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进行设备控制和文字输入。
信息技术,从早期残障人士完全不能使用的问题,变成了辅助技术和现代技术不能很好兼容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信息无障碍的主要矛盾: 辅助技术较为成熟,可访问性接口完备,但是开发者不熟悉无障碍开发,没有无障碍理念,造成大量的信息不能被残障人士通过辅助技术获取。
这里以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例,着重介绍现代技术的障碍问题,但是,这只是一个缩影,信息时代的障碍并不只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3.2用户故事
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都会认真考虑目标用户的多样性。我们通常用两个思维层面去考虑目标的多样性,第一个层面,用户可能是残障用户,需要使用辅助技术、特殊设备使用产品,这是从完善产品无障碍特性方面考虑; 另一方面,用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习惯、使用语言、文化水平等个体特性,这是从提高产品可用性方面考虑。
我们选择的用户已经具有典型特征,但是,作为开发者需要明白,无障碍设计并不鼓励单纯地针对于某一类特定残障用户进行设计,这类设计也许可以解决某类用户的特定需求,但是对其他用户不一定有效,甚至适得其反,然而辅助技术或者工具,很多时候被特定用户专门使用,常常被贴上“残障人士专用”的标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有复合效应的。比如说,专门为老年人或者盲人特制的手机,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因为功能限定多、样式也古怪; 但是像放大字体、反转颜色这样的辅助技术却被很多人使用,因为不是只有残障群体会用,在特定环境下,普通用户也会主动使用。所以,了解用户,并不要求为用户做一些特别的设计,而是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使用方法、使用工具,以及个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