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在2015年7月4日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它催生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如云计算、物联网、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的确,“云计算”是“互联网+计算资源服务化”的新形态,它先将互联网络中的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虚拟载入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池中,再以付费服务的方式将这些资源出租给企业或个人使用,是最大化资源利用率的一种商业服务模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书馆向来注重将新技术应用于读者服务。在云计算的应用上也不例外。云计算向图书馆提供了“互联网+图书馆”的新的应用方式,图书馆通过租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及软件服务,就能使用到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实例、存储资源、平台及软件等。这种租用的云计算服务,实际上是把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外包给云计算提供商,由云计算提供商代替图书馆承担保存图书馆资源、提供图书馆资源的责任。这样不仅可以使图书馆从其繁杂的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IT成本,图书馆从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创新工作。目前,这种“互联网+图书馆”的租用“云计算服务”的方式已逐步地推广应用,包括租用各种IaaS、PaaS和SaaS。诸如OhioLINK、DCPL、PITT图书馆、EKU图书馆等机构都采用了这种租用云计算服务的方式。“互联网+图书馆”的应用在实践中证明了它具有诸多的优势,如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但图书馆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它们想在“互联网+图书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云计算+图书馆”的应用,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专门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平台即图书馆云。
“图书馆云”是“互联网+图书馆”的深入应用,体现了“互联网+”的思维,是“云计算+图书馆”的深度融合,是最大化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率的共享服务平台。OCLC于2009年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平台WMS.标志着图书馆云的实现。目前WMS拥有5个数据中心,在欧洲、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已经有超过200家图书馆正在使用WMS服务。除了WMS外,图书馆云服务平台还有Sierra、Alma、Intota、OpenSkies、GlobalOpenKnowledgeBas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