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际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许多单位如高校、企业、政府机构、旅游景点等都建立了以翻译为主的英文网页,成为对外宣传推介自己形象、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和途径。网页文本的翻译质量如何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也表现出对我国对外宣传现状的担忧,如我国西方修辞界知名学者刘亚猛先生就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表示:我国的对外宣传长期以来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虽然我们早已具备了将信息传播到西方的技术手段,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这些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信息……在多大程度上使西方读者感到可信、在理、有说服力,从而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观念,则值得认真反省探讨( 刘亚猛,2004)。他继续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宣传的“产出”相当有限……在西方,一般人感觉不到中国宣传的存在,更不用说感受到它的效果和冲击了 (同上)。刘亚猛先生曾经留学美国,在知名高校任教多年。他在取得正式教职之后,响应祖国召唤毅然回国任教。他以自己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亲身经历表示的担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和思考。 我国外宣材料英译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外国受众对我国不同程度的误解,影响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由于译者的语言功底不足;或者由于有关部门对其英文网页制作的重视力度不够,走形式、做样子。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认真分析探讨我国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如董丽颖(2013)提出“翻译亦营销”的理念,强调翻译应以营销为导向,使中国的文化资源对国外消费者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卢小军(2012)在Werlich文本语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企业概况文本英译的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描述和分析了中美企业网站概况在文本惯例上呈现的异同,借此探讨英译企业概况文本所获得的若干启示;熊力游(2011)指出,由于网页的共时性与交互性、明确的目的性和功用性等特点,在翻译成英文时宜采用编译策略;范勇(2009)则从功能主义视角列举了我国高校英文网页中的种种翻译失误。我国一些区域和单位的外宣网页翻译也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如邹建玲(2013)、傅文(2014)分别调查了上海旅游网站、泰山风景区网站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张美芳(2013)以故宫博物院网站中英文材料为语料探讨了其中特定文化词语的英译策略;等等。这些研究都推动了我国外宣网页翻译质量的改善,对提高我国的对外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领域的翻译研究还远远不够系统和深入,我国外宣翻译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外宣翻译中起宣传推介作用的宣介网页翻译更加缺乏专门的研究。宣介网页翻译中的种种问题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符。 传统上,翻译研究中有关“修辞”的讨论主要基于修辞即“修辞格”“修辞手法”或“美文”这样一种认识,围绕翻译与修辞的关注点一般在修辞格的处理,也就是在修辞的美学层面上,涉及的文本也大多为文学作品,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很少有人将修辞作为认识、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的一种视角进行关注。本书中的修辞(rhetoric),在古典意义上,是运用演讲说服和规劝听众,让他们接受和采取某种行动,是一门“说服艺术”和“良言学”;在当代意义上,它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象征和文化活动与人的关系。Rhetoric 还可以是“修辞学”,它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运用古典意义上的演讲和当代意义上的话语、象征来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一门学问(肯尼斯·博克等,1998)。 因此,本书中的修辞不再是“修辞格”或“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它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亚里斯多德,1991),“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刘亚猛,2004)。我国翻译界知名学者陈小慰(2007,2013)敏锐地发现了翻译与修辞两大学科之间的关联,认为翻译学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转向之后,也应该有 “修辞转向”。她将当代修辞理论成功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提出翻译是一个面向西方受众的现代说服行为和修辞活动,把翻译定义为“在特定译语社会文化环境中跨越语言文化边界,有效运用象征手段,影响特定译语受众的对话过程”(Translation is a dialogic process of influencing a particular target audience,under specific targe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and across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boundaries, by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ymbolic resources)。所谓象征,是指以语言为主,在社会认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流的标记。陈小慰认为,外宣翻译中的译者有必要加强对英汉修辞传统差异的了解和对比,因为不认识不同语言话语建构方式的差异,译语修辞就很难达到受众预期,也就很难在受众身上产生预期效果。本书在陈小慰翻译与修辞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一些翻译研究关键词,如翻译标准、翻译过程和译者素养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列举分析,对相关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找到这些理论与本书主旨的关联。然后,以外宣中的宣介网页文本为主进行汉英修辞对比,在此基础上,主要将古典修辞研究的重要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认为除了语言资源,当代译者还要善于运用音频、视频、字体字号等非语言手段,在正确分析受众的基础上,一切以受众为中心,对译文在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进行“重构”和“再表述”,而不是照搬原文。本书还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提出平行文本修辞对比对译者培养,尤其对翻译能力有限的新手译者的重要性,并以案例形式探讨如何通过翻译工具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译文质量。翻译学界对“平行文本”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在语料库翻译学中,平行文本指的是由原文和另一语言中的对应译文构成的语料;平行文本还可以是话题、体裁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两种语言的原文,一般用来考察不同的语言如何表达相同的内容。本书用于修辞对比的平行文本包括以上两种,即把我国宣介网页中文本及其英译与英语国家具有相同或相似交际功能的文本进行修辞对比。由于国内英文网页文本常常不能与中文网页同步更新,即英译宣介文本不是目前中文网页文本的对应译文,而与目前英译文本对应的中文原文又难以获取,有时用于对比的只是国内宣介网页的英译文本与英语国家的相应文本。不管我国宣介网页的英译本还是英语国家的相应宣介文本,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推介自己。从功能上讲,它们也构成一类平行文本。通过平行文本对比可以发现译语文本的修辞特点和差异,找到某类内容在译语中的表达规范,能够帮助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改善对外宣传的效果,也是我国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用外国人听得懂、容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平行文本对比的结果还可以应用于交流、传播、公关、广告及一切形式的对外宣传介绍翻译领域,为所有这些以象征手段调节、影响外国受众对我国看法和态度的行业提供基础观念、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将平行文本修辞对比应用于翻译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实际意义。 对外宣介网页翻译研究还是我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有学者提出,国际化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由于存在着文化、意识形态、语言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产业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面临巨大挑战。翻译时由于语境的改变,同样的内容、特点和行文格式可能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宣传功能,还会造成相反效果。翻译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我国对外宣介网页翻译的质量,其主要意义在于促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是拓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渠道的关键,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对外宣介网页翻译研究的成果还对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如何通过网络宣传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提供启示,有助于形成我国面向国外市场的文化交易平台体系,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仅面向国内市场的单一型向面向国外市场的多元型、开放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