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计算机组织和结构的角度来介绍计算机系统的。
整个计算机系统是一个软、硬件组合的综合体。随着计算机硬件在功能、性能、集成度、可靠性等诸多方面的改进,计算机软件变得日趋复杂,应用要求不断拓宽深化,需要研究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分配计算机软、
硬件功能,并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分配给硬件的功能,使系统有高的性能价格比。
这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硬件设计、系统软件开发和高层次应用系统开发者来说, 都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更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正确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比较成熟的基本结构,
学会正确进行结构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这十几年里在并行处理和系统结构领域的重要进展。
全书共8章。第1章是计算机系统结构基础及并行性的开发, 讲述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实现的定义和相互关系,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取舍原则、性能评测及定量设计原理,软件、应用、器件的发展对系统结构的影响,系统结构中的并行性开发和计算机系统的分类;第2章讲述数据表示、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的设计、优化、发展和改进;第3章讲述存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并行主存系统,中断的分类、分级和中断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分配,总线的分类、控制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宽度和总线线数,输入/输出系统的通道处理机工作原理、流量设计及外围处理机;第4章讲述存储体系概念,虚拟存储器、Cache存储器的构成、地址映像、地址变换、替换算法、实现中的问题和性能分析,三级存储体系的三种形式及存储系统的保护;第5章讲述重叠方式和流水方式的标量处理机的原理、相关控制及指令级高度并行的超级处理机;第6章讲述向量的流水处理,向量流水处理机和阵列处理机的原理、并行算法、互连网络和共享主存构形的阵列处理机中并行存储器的无冲突访问,脉动阵列流水处理机的原理和通用脉动阵列结构;第7章讲述多处理机的概念、问题和硬件结构,紧耦合多处理机多Cache的一致性问题和解决办法,程序的并行性和性能, 多处理机的操作系统及发展;第8章讲述数据流计算机和归约机。
计算机知识更新得很快,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
基本分析方法在相当长时期里变化不大。所以这次在第四版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了修改, 除了对多处文字、语句进行修改外,还增删和调整了一些段落; 改用例子和结论结合的方法来突出重点、 难点和要点;增写了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数据流计算机的进展,重写了三级存储体系; 删去了实现Cache块替换的堆栈法(因为已经不用了); 因为向量流水处理机和阵列机都属于向量处理机,所以将上版第5章中的向量流水部分归并到第6章,从而将第5章更名为标量处理机,第6章更名为向量处理机。
在每章末增写了小结,给出“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要求”以及“重点和难点”。在知识点中所提及的“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是属于四个递进等级关系的能力层次表述。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有关知识点的名词术语、定义、知识、公式、原则、
重要结论、方法、步骤、特征、特点等。“领会”:能够领悟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简单应用”:能够运用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应用问题,进行计算、绘图、设计、编程、分析、论证等。“综合应用”: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进行计算、绘图、设计、编程、分析、论证等。
本书对应的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应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
“微型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之后开设,学生最好有“数据结构”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也可以在“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之后开设或与它们同时开设。
本课程的参考教学时数为64~72学时,可以视情况适当增删。
本书内容丰富,取材适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文字通俗易懂,各章均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书末还提供了习题的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学干教授编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对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学干
2011年8月